去年5月,火星上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,被好奇号火星车“一屁股”坐出了大秘密——当这台重899公斤的“大块头”碾过它时,石头表面裂开,内部竟露出了亮黄色的晶体。经检测,这些晶体是单质硫(elementalsulfur,即纯硫,俗称硫磺)。这可是人类首次在火星发现纯硫!
为什么说这是“大惊喜”?
在火星,硫酸盐(sulfates,硫与其他矿物在水中结合形成的盐类)并不罕见。当火星远古时期的水体蒸发后,这些硫酸盐会留在地表,成为记录火星水历史的“时间胶囊”。但单质硫完全不同——它的形成条件极其苛刻,需要特定的化学环境和地质过程,而此前科学家从未在好奇号当前探测区域(GedizVallis峡谷)发现过符合这种条件的迹象。
更让人兴奋的是,GedizVallis峡谷里还散落着许多和这块“爆硫石”外形相似的石头。这意味着,这里可能藏着一片“硫磺石田”!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好奇号项目科学家AshwinVasavada打了个比方:“在火星找到一片纯硫构成的石头,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绿洲——它本不该出现在这里,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原因。”
硫,为何让科学家如此关注?
硫是地球生命的必需元素。所有生物都需要通过硫酸盐获取硫,用来合成两种关键氨基酸(蛋白质的原料)。虽然火星上还没找到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,但好奇号已陆续发现过液态水痕迹、宜居环境线索,以及各种“生命友好型”化学物质。这次的单质硫,又为这张“生命潜力清单”添了新项。
不过,这次发现的关键意义更在于地质研究——它像一块“拼图”,提示我们对火星的地质历史可能存在重大认知缺口。要知道,好奇号如果没恰好碾过这块石头,可能要等很久才会发现这些藏在石头里的硫晶体。
解开“硫磺石田”的身世之谜
目前,科学家正通过好奇号的仪器分析这些硫石的成分,并计划用火星地质演化模型模拟可能的形成过程。GedizVallis峡谷本身就是火星的“历史书”——它曾是一条古老的河流,如今岩石上还留着数十亿年前水流冲刷的痕迹。好奇号已在其中一块岩石上钻取了粉末样本,正沿着峡谷继续“探宝”,说不定下一块石头又会带来新惊喜。
从2012年登陆火星至今,好奇号已超期服役12年。这台“劳模”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发现告诉我们:探索未知的魅力,就藏在那些“本不该出现”的事物里。
你觉得火星上的单质硫可能是怎么形成的?
是远古火山活动的产物,还是某种特殊化学反应的结果?
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猜想~
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,也别忘了分享给对宇宙好奇的朋友!
上一篇:16句绝美诗词,一半诗意,一半人间烟火,拿去更新你的朋友圈文案
下一篇:没有了